發表於 漫談輕便車 (台車)、萬新鐵路與文山郡

漫談輕便車 (台車)、萬新鐵路與文山郡3

筆者:王偉民

「台北夏爾」之景美溪與紅頭船

舢仔、小紅頭船與大紅頭船

日治之初,淡水河各支流上游的人員、貨物大多是由人力操作的『舢仔』運出到三峽(大漢溪)、汐止(基隆河)、新店(新店溪)及景美(景美溪),再由俗稱『紅頭船』的帆船轉運出去。

111

上圖為『舢仔』,船身瘦長,吃水淺,在流量小的溪河支流上游也能航行。缺點是,載重低,速度慢,僅於不適合航行紅頭船的水域採用。

在淡水河流域,『舢仔』使用於三峽以上的大漢溪,汐止以上的基隆河,新店以上的新店溪流域,及景美以上的景美溪,擔負著有如末稍微血管的功能。

下圖的帆船俗稱『紅頭船』,底平、無龍骨,其船首各左右雕有一雙凸出的眼睛,在其周圍塗上大紅色,因此格外顯眼,故又被叫做『紅頭仔』,是淡水河內河航行的最大型船隻。

222.png

下圖為『紅頭船』的構造,船內具備有風帆、以帆布覆艙,船頭、船尾都有浮力的構造。由於載運量重,船艙外部多加一根「船栱」(穩仔),以增加穩定力,是典型的河川船。

333.png

日治時期,『紅頭船』依其尺寸大小,略分為『小紅頭船』、『大紅頭船』兩種,航行於淡水河及大漢溪、基隆河、新店溪等支流的中、下游,是淡水河各港埠間,主要的貨物運輸載具。

較小型的『小紅頭船』,航行於淡水河支流基隆河、大漢溪、新店溪的中、下游,俗稱『小紅』。船長約二四尺七寸(約7.5公尺)、幅寬約五尺六寸(約1.7公尺)、吃水深二尺(約0.6公尺),載重量約3000~6000台斤(約1.8~3.6噸)。

『小紅頭船』,負有銜接『舢仔』末梢水運與『大紅頭船』幹流水運的中繼功能。新店溪上游及景美溪的貨物由『舢仔』運出到新店、景美後,即由『小紅頭船』轉運出至萬華淡水河主流碼頭。

下圖為大稻埕河岸停泊的『小紅頭船』

444.png

較大型的『大紅頭船』長約十二公尺,寬四公尺,高一公尺半,船重約十五公噸,裝載量可達十二公噸。

當時,『戎克船』早於1930年代已無法駛入淡水河內河港口,但仍是來往淡水港的主要海運洋船。較大型的『大紅頭船』,航行於淡水河幹流的淡水、萬華、新莊、大稻埕等地之間,負有銜接『小紅頭船』支流水運與『戎克船』海運的功能。

從前,木材行羅列於萬華第四、五水門或大稻埕河岸。當木材商向淡水「船頭行」購「福杉」,可由戎克船直接卸貨於紅頭船。然後紅頭船駛入至內港,由「工車」(苦力的二輪木造搬車)搬運至附近的貨主。堪稱最經濟的運輸途徑。

下圖為淡水碼頭的『大紅頭船』

66666.png

輕便車道滿佈的景美溪谷

明治33年(1900年)日本總督府於深坑設廳治,1903年開闢由景美經木柵到深坑、石碇的道路,開始佔有文山郡東北半壁的景美溪河谷的開發。

大正8年(1919年)由於景美溪流域木柵、深坑、石碇等地的煤礦大量開採,日本「臺北鐵道株式會社」開始鋪設景美溪流域輕便車軌道路線。

一由萬隆火車站(原稱十五分火車站),主線沿著現今景隆街及興隆路鋪設,另有三條支線,均與景美山區礦場的煤礦連結。全長1.0哩,稱為十五分線。

一由景美火車站(原稱景尾火車站)循景美溪河谷,沿著現今106公路鋪設輕便車道,與木柵、深坑、石碇的煤礦場、製茶場、農場連結,全長10.6哩,稱為深坑線。

下圖為石碇烏塗溪上的運煤橋,推著台車的礦工,走在運煤橋 上的鐵道,這個意象裝置,還原了昔日的石碇煤鄉風貌。

自此開始,「臺北鐵道株式會社」所鋪設的輕便車道遂如微血管般深入、遍佈景美溪河谷各庄,共有臺車86輛。輕便車除了載客外,主要運送煤、茶、米等人客、貨物於景尾、十五分,轉由台北南門—屈尺小粗坑輕鐵或新店溪幹流河運之『小紅頭船』外運。

由於新店溪上游與景美溪流域煤礦大量開採,促使輕便車道的鋪設逐漸完備,『舢仔』的末梢水運功能幾乎完全被輕便車道取代。各庄農林、礦產品大量湧入新店、景尾,轉運的需求已遠超過台北南門—屈尺小粗坑輕鐵及新店溪『小紅頭船』河運所能負荷。

當時經營景美溪流域輕鐵的「臺北鐵道株式會社」,為了便於接駁輕便車運自新店、木柵、深坑、石碇等地的煤礦、木材及農產品,因此改組為「台北鐵路公司」,自1919年起開始興建萬新鐵路。

下圖景勝之文山郡鳥瞰圖,吉田初三郎於昭和10年(1935年)繪

 

發表留言